这十年·学子丨张维林:助力脱贫攻坚,他始终在路上

来源:国开之声 / 2022-07-20 15:31 / 查看:3353

从“甘谷娃”到“董事长”,他一路打拼,过关斩将,小有所成;

从屡吃“闭门羹”到成为“劳务红娘”,他克服万难,从不懈怠;

从开办“中介所”到打造“云平台”,他拥抱新科技,扩大服务面;

从“外出务农”到“企业进村”,他独创扶贫模式,助力全省脱贫。

他就来自甘肃开放大学的杰出校友、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做出突出贡献的“劳务红娘”

——张维林。

艰难奋发,走上青年打工路

如今,张维林的头衔很多,“甘谷腾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”“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客座教授”“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会长”“天水市人大代表”……但最被甘肃人民记住并称道的是“甘谷娃”——一个敢想敢干、带大家脱贫致富的“甘谷娃”!

作为土生土长的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,在张维林的印象里,抹不去的是童年时简陋的窑洞、用塑料纸糊住的窗,还有耳边仿佛从来没停过的呼呼风声。

1992年,张维林17岁,怀着赚钱改善家庭条件的心愿,他只身前往苏州,开启了艰辛的异乡打工路。

“没日没夜地干活,干完活就睡在码头上临时搭建的窝棚里,时常被蚊子咬得满腿都是包。那时,身上、头上,全都是水泥、白灰……”回首往事,张维林感叹道,那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。

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,2000年,张维林不仅在苏州的一家知名企业站稳了脚跟,还有了一个幸福完满的家庭。他觉得,自己好像有能力回报家乡了。

 

排除万难,成为“劳务红娘”

2005年,张维林正式决定回家乡组织劳务输转。这是一个影响他人生走向的重大决定。

最初,他以为此举会给乡亲们带去工作机会、致富途径,没想到,很多人并不领情。那时,他常常骑着二手摩托车,走村串户地上门宣传务工、招工,但质疑声始终不断,很多人怀疑工作机会的真实性,甚至揣测他别有用心。张维林从未想到,这条路会如此艰难。

但俗话说得好,苦心人,天不负,张维林的真情付出渐渐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,在越来越多的人受惠于他后,他成了甘谷县知名的“劳务红娘”。

2008年,张维林在甘谷火车站附近开办了职业中介所。后来,他多方筹资,创办了甘谷县腾达实业有限公司,开创了招生、培训、输转、维权、引资为一体的劳务输转模式,在这一模式中,农民工经过精准的劳务培训,有了一技之长,备受市场青睐。

不仅如此,张维林还是一个善于拥抱新科技、新技术的人。

2013年春,张维林进入国家开放大学,就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,积极地学习、吸收前沿知识。2014年,他利用互联网+技术,打造“天水就业400云平台”,建立庞大的务工者信息数据库,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的精准对接,为甘肃省内数十万务工人员和全国数千个用工企业提供了便利。

“劳务红娘”,为数不尽的人牵起了安居乐业的线。

 

 

勇于创新,从“外出务工”到“企业进村”

如果有人有劳动能力、工作技能,但因为种种原因,无法外出打工,怎么办呢?张维林有办法。

“扶贫车间”是他创造的独特扶贫模式,即以扶贫为目的,在乡、村设加工车间。

在做劳务输转的过程中,张维林发现,总有一些妇女有能力、有技能,但需要留在家中照顾老幼,无法外出打工。于是,他尝试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源,动员苏浙湖一带的服装企业到甘肃省甘谷县投资,希望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务工赚钱。

尝试期,张维林在甘谷县谢家湾乡丁家沟村建了服装加工车间,招了27名工人,大部分是40岁左右的留守妇女。在他的组织下,合作企业派人现场培训,工人带薪学习,每个月1500元的保底工资,并谈妥3个月后实行计件工资。3个月后,大部分工人留了下来。

见此举切实可行,张维林开始尝试将这一模式进行推广。2018年,甘肃省首个扶贫车间在甘谷县大庄镇大庄村挂牌启动。在家门口就业,既满足了留守妇女照顾老人孩子的需求,又让她们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,大家交口称赞。

见人民确有需求,经济也得以发展,此举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。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,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扶贫车间转型升级,形成了“政府+企业+贫困户”的模式,成绩斐然。于是,在甘肃全省范围内,以各地各产业为依托的“扶贫车间”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,为全省脱贫攻坚作出了很大贡献。

 

“要帮助乡亲们提高生活品质,幸福指数才能够更高!”如今,带着这一远大梦想的张维林依然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奋力前行。做为一名从开放大学走出来的学生,他始终坚持用知识改变命运,不仅为开放大学增光添彩,也为开放大学的学生树立了积极的榜样。

 

 

监制:何   菁

编辑:易   鑫


校长信箱
主题:
教学质量反馈邮箱
主题:
技术支持:新疆丝域互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丝路全景VR